有效的決策,取決于正確的指導原則。領導者在進行科學決策時,應自覺遵循以下6條指導原則:
1.唯實原則
唯實,就是以事實作為決策的唯—依據。只有把有關的事實、情況、資料、信息弄清楚、弄準確,才能具備決策的前提條件。然而,我們強調唯實原則,并不等于說,‘必須刻板地按照目前大多數關于決策的專著描述的那樣,在做出有效的決策之前,先來—番調查研究。事實上,許多富有遠見的決策,往往都是首先萌生于領導者的“個人見解”之中,然后再搜集事實獲得的。對于這種程序“顛倒”的決策行為,我們完全不必大驚小怪。總之,不管是先調查,后決策,還是先決策,后調查,只要遵循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以事實作為決策的唯一依據,都符合唯實原則。
唯實原則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決策目標不應超越主、客觀條件所允許的范圍,也就是說,領導者做出的決策,必須是力所能及的,經過努力可能實現的。如果決策目標好高騖遠,脫離實際,絕無實現的可能,那么盡管這種決策十分“完美”、“正確”,也將是反科學的、無效的。
2.動態原則
決策是一種判斷,是在若干方案中進行的慎重選擇。這種選擇,并不象我們通常想象的那樣,在“是”與“非”、“好”與“壞”之間選擇, 而至多是在“似是”與“似非”、“似好”與“似壞”之間選擇。而絕大多數的選擇,都是任何一項方案并不明顯優于他案時的選擇。這種決策的復雜性,決定了決策必須隨時迎行修正和調整,很難做到一錘定音,永不變更。而在許多情況下,決策往往是有“得”有“失”,甚至一度出現“失”大于“得’’的意外現象,這時候,領導者必須立即果斷進行第二決策、第三決策……直至獲得滿意的實踐效果為止。這種復雜多變的決策行為,表明決策是一種動態過程。只有遵循動態原則,不斷調整和修正第—決策,領導者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
3.集思原則
集恩廣益,從諫如流,對于領導者做出有效的決策,無疑是有益的。然而,科學的決策,無需大家一定要形成“一致”的意見,更多的時候,富有遠見的決策,往往從多種截然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意見中產生,或者從多種僵持不下,優劣互見的方案中產生。因此,精明的領導者,不僅要多聽正面意見,而且應多聽“反面意見”,還可以鼓勵不同意見之間進行激烈交鋒和爭論。通過多種形式的集思廣益,將使領導者產生出—種最為滿意的決策方案。
4.自知原則
“人貴有自如之明”。領導者在決策過程中,不僅應對客觀世界有全面、準確的了解,而且應對主觀世界有清醒的認識。尤其是在做山風險型決策和競爭型決策時,領導者更應該時時警惕自己,防止以感情代替政策,憑意氣和權力“拍板”,甚至以個人的愛好、情緒決斷。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自己的德才水平和個性特點有一個比較客觀的了解,盡力揚長避短,以我之長,克敵之短。倘若發現自己的短處避免不了,則寧可放棄競爭,另圖他策,也不可強自己所為。國外有些管理學家,主張為了減少由于領導者缺乏“自知之明”而造成的失誤,領導者在決策之前,應向自己提出下列5問。
(1)這項決策該讓我來做嗎?
(2)這項決策我做得了嗎?
(3)我“拍板”之前聽取了不同意見了嗎?
?。?/span>4)這項決策能否等我情緒平靜下來再做?
(5)我不做這項決策行嗎?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領導者一旦發現自己的決策不妥,應該打消各種私心雜念,立即予以糾止。
5.反饋原則
加強決策過程的信息反饋工作,是確保決策行為的正確進行,達到領導者的預期目標的重要條件。尤其是在不確定型決策中,領導者要把力量集中在信息反饋上,隨時注意收集情報,及時總結經驗,以便盡早采取修正措施。任何決策,都可能遇到這樣那樣的意外情況,當發現決策與客觀情況不完全符合時,領導者應進行必要的修正。對于不確定型決策和風險型決策,再高明的領導者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失誤,他們明顯的“高明”之處,就在于重視信息反饋,隨時準備在發現失誤之后,立即實事求是地總結經驗改弦更張,迅速進行統二決策、第三決策……因此,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信息反饋,就沒有科學決策。
6.效益原則
從決策動機,到決策目標,整個決策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考慮如何節省人力、物力、財力,盡量提高工作效率,獲取最佳成績。效益,包括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人才效益等。效益原則,是決策行為的起點和終點。沒有效益的決策,再“好”也可以不要。
領導者在進行決策時應該遵循上述6條指導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自己的決策正確、適時、可行、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