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一個單位,還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領導者,都必須善于隨機應變。不懂得隨機應變的領導者,絕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
隨機應變,是復雜的現代管理活動對領導者提出的一條基本要求,也是確保創造性領導活動獲得圓滿成功的一個先決條件。
無原則的靈活應變,是圓滑世故的政客伎倆。領導人才的應變能力,應該是建立在科學判斷基礎上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高度統一。隨機應變的主要內容是:
(1)在確切無法達到預定目標時,能果斷地“剎車”’及時轉移工作重點。
(2)在確知再堅持一下就會取得勝利時,能夠頂住壓力,排除各方面的干擾,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
(3)在已實現預定計劃時,能適時地提出新的可能達到的目標,鼓勵大家向新的高度挺進。
(4)在發現被領導者和作用對象(即客觀環境)的情況已經發生變化,按照預定決策方案難以實現原來計劃時,能夠審時度勢,急中生智,臨場做出新的最佳決策方案,將領導活動繼續引向勝利。
總之,應變,必須在不放棄原則性的前提下,根據客觀事物的不斷變化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條件,盡可能采取科學、靈活的應變對策,做到“你變我亦變”,從而最終達到頂定的目標。
隨機應變,實際上是一種根據不斷發展變化的主客觀條件,隨時調整頓導行為的創新能力。具有應變能力的領導人才,對例行公事,不因循守舊,不墨守陳規,能夠從表面“平靜”中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從中探索新路子,總結新經驗;對改革中遇到的新事物、新工作,能夠傾聽各方面的意見,認真分析,勇于開拓,大膽提出新設想、新方案;對已取得的成績,不滿足、不陶醉,能夠透過成績找差距、挖隱患,更上一層摟,勇攀新高峰。從這個意義上說,應變,也是一種創新。沒有創新的膽略和勇氣,也就沒有應變購智慧和才能。
在創造性領導活動中,被領導杏和作用對象的變化,盡管千姿百態,但就其和領導活動的關系而言,不外乎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變化仍處于“量變”階段,變化軌跡尚未偏離領導活動的前進方向;
二是變化己進入“質變”階段,變化軌跡明顯偏離領導活動的前進方向。
對于前者,一般無需對原決策方案件根本性的改動,只需適當調整作用力的大小(即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多少)即可。如中國援建的坦贊鐵路,施工中發現實際需要的款額比原先預計的要多,于是,我國政府又臨時增撥了—筆款額。
最難辦的還是后者。通常需要對原決策方案進行斟酌,改動也比較大、有時甚軍需要推倒重來。一個成熟的領導人才,其非凡的應變能力。往往就表現在對一些復雜的突發事件和非規范問題的果斷處理上。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從復雜的引進計劃的修定,到生死攸關的政治斗爭的處置;從微妙的外事活動的安排,到舉足輕重的經濟談判的決斷。象大家熟知的對上海寶鋼工程計劃的重新審定,對林彪外逃事件的緊急處理,都表現了我國高層次領導人十分高超的應變能力。在這方面、周思來同志的機效果斷,足智多謀,使他在驚濤駭浪的一生中靈活處置了許多難以想象的突發事件,幫助他度過了許多難關。
應變能力,說到底,是領導人才在紛繁復雜的領導活動中,有意識地使領導行為和決策方案與客觀環境相適應的一種自控能力。這種適應,必須是積極地、主動地去完成。為了追求這種適應,領導人才務必放棄傳統的、靜止的所謂最佳領導方法,在功態平衡小占追求新的,也許是“不正規”、“不完美”的領導方法。實踐結果表明,恰恰是這些“不正規”、 “不完美”的領導方法很有效、最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