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已滿足現狀了呢?如果你感到滿足,那你就應該認識到,你已經停止進步,開始倒退。”
車間的班、組長,最大的任務就是管理好車間作業其次就是改進的問題。
所謂作業管理,就是要促使操作人員按照規定的標準和指示進行作業。一旦發現與標準要求不符就要查找原因,進行修正處理。換言之,就是要保持生產工位的可靠狀態,特別要保持不發生異常情況。
用極端的說法就是要保持一定的狀態。與此相反,所謂改進就是要提高工位的生產狀態,減少不合格品,提高質量,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原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成本,減少故障。
一方面要保持現狀,另一方面又更加以改進,也許你認為這是矛盾的。
但是,即使作了某種改進,也不能保持改進后的狀態的話,那么好不容易改進的東西,恐怕還要恢復到原樣。另一方面在可靠狀態的基礎上,只要采取某種辦法加以改進,是會取得顯而易見的效果和好處的。而且從日本的現狀來看,還沒有實現充分的質量管理。如能充分地進行質量管理,就能使工位的狀態得到改進。
打個比方說,管理和改進就好象一臺車的兩個輪了,互相依存才起作用。因此,管理和改進哪一方搞不好,車間也實現不了合理化。要想進行管理,就自然要進行改進。只要進行改進就會懂得管理的重要性。
班、組長必須抱有強烈的改進愿望,指導班、組成員去進行改進。不能消極地認為只要維持現狀就可以了。認為保持現狀就沒有問題的想法,就是停止進步的表現。因為別的單位正在不斷前進,而你卻停留在現狀上,這就意味著在競爭上要失敗。
不單單只是班、組長要在車間進行改進,就是作業人員和車間以及技術答理部門的技術人員,甚至整個公司的所有人員都應站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去考慮改進,進行改進。但是,班、組長如果認為改進的工作應由上述人員去做,而自己只要在車間按照指示和準則去執行,并向上級匯報就行了,這種想法也是錯誤的。
當然,遵守準則標準是車間最重要的任務。但是,就作業標準來說,恐怕完備的很少,大都需要改進。可是這里必須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絕不能委托班、組長在可以改進的范圍之外,把脫離標準的東西在車間進行變動。要想變動必須先提出改進標準的提案,在提案被采納以后才能進行變動。
所謂深入車間,就是要經常了解車間的工作。只要深入車間,就能對車間存在的問題最清楚。而對于不深入車間的人來說,因情況不明,對改進肯定是束手無策的。有的情況,在你這個車間被認為是可行的,可是對其它車間則可能是不合適的。所以,一味隨意在自己的車間進行變動,全廠就要亂套,就要變成沒有咨理的工廠了。
要想在車間實施質量管理的改進,最好首先是對不合格品采取對策。要想做好這一工作,必須很好地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起用熟練工人,當然技術人員等也要大力協助。可是,只有靈活運用第二章以后所敘述的各種辦法,才是能夠拿出高明對策和提高效果的秘訣。
要想把不合格品一次完全消滅掉是不可能的。最好把較大的問題和金額大的東西作為重點,一步一步地搞下去。
再就是雖然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真正對產品有較大影響的原因并不一定那么多。當你在車間一問“原因究竟是什么?”的時候,會聽到各種各樣的提法,列舉出很多原因。作為產生不合格品的原因當然有很多方面,但占支配地位、影響較大的原因并不那么多;只要解決一個或兩個,最多不過三個左右的關鍵問題,一般地說來,就能消滅大部分的異常和不合格品。
還有,對于研究產生不合格品的原因,并不需要太復雜的技巧。有很多問題用比較簡單的方法就可以解決。采取復雜的手法,在車間也不會取得多大的效果。比較簡單的辦法有行列曲線、柱狀固、特性因素圖等。這些都不需要高深的數學和復雜的計算。
首先必須牢記在心中的是,質量管理并不是采用高難手法和復雜計算所進行的工作。記住這一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