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目的
有效推動本公司滯存材料及成品處理,以達物盡其用,貨暢其流,減少資金積壓及物料管理困難.
2.0 范圍
本公司所有呆滯廢料
3.0 定義
3.1滯料:凡品質(型號、規格、材質、效能)標準,存儲過久已無使用機會或者使用機會但用料極少存量多且變質疑慮、或因陳腐、劣化、革新等現狀,已還用需專案處理的材料。其形式原因如下:
3.1.1銷售預測值高造成儲料過剩。
3.1.2訂單取消剩余的材料。
3.1.3工程變更所剩余的材料。
3.1.4品質(型號、規格、材質、效能)不合標準。
3.1.5倉儲管理不善致材料陳腐、劣化、變質。
3.1.6用料預算大于實際領用。
3.1.7請購不當。
3.1.8試驗材料。
3.2 滯成品
3.2.1凡因品質不合標準、儲存不當變質或制妥后遭客戶取消、超量制造等因素,導致儲存期間超過6個月的成品,需專項處理。滯存原因分類如下:
3.2.1計劃生產
A、正常產品庫存超過6個月未銷售或未銷售完。
B、正常品庫存未超過6個月但已發生變質。
C、與正常品同規格因品質其他特殊因素未能出庫。
D、每批生產發生的次級品儲存期間超過3個月。
3.2.2訂單生產
A、訂單遭客戶取消超過3個月未能轉售或轉售未完。
B、超制。
C、生產所發生產次級品。
3.2.3其他
A、試制品庫存3個月未出庫。
B、銷售退回被列為次級品。
3.3物料控制部門設定呆滯料處理小組,專門預防及跟蹤處理呆滯料事件。
4.0工作職責與作業程序
4.1滯料控制部門:
4.1.1物料控制部門:
A、6個月無異動滯料明細表的填制。
B、滯料庫存月報表的編制。
4.1.2滯成品處理部門:
A、請購案件查看無滯料可資利用。
B、追查滯料6個月無異動的原因,擬定處理方式及處理期限。
C、留用部分的督促。
4.2作業程序:
4.2.1倉庫部門于每月5日前,依類別將6個月無異動的物料填制報表。
4.2.2滯料處理部門接到報表后、追查滯存原因及擬定處理方式及處理期限。
4.2.3倉庫部門接到滯料處理報告表后,應在料賬卡上注明處理方式。
4.2.4若滯料處理方式屬于出售交換,即由采購部門負責處理。
4.2.5工程部門接到滯料處理表,誤碼立即積極依擬定的處理期限進行處理。
A、在開發設計新產品是應優先考慮呆料的利用。
B、對于存量過多的呆料行由開發部研究使用此呆料于現有機種的可能性或為現行使用零件之代用品。
C、對于已淘汰機種所造成的材較必須維持必要數量的修復零件。
4.2.6 逾期仍未處理完畢的,應注明原因并重新擬定處理方式,經物料控制部門批準后繼續處理。
4.2.7 為防止呆料的發生、PMC部門經理核定申購單時特別注意請購數量,對于即將淘汰的產品應物別注意。
4.2.8 擬報廢方式處理的,應由物料控制部門開具物料報廢單,經核準權限的人員批準后進行報廢處理。
4.2.9 淘汰舊產品時應有完善計劃以盡量避免呆料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