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企業的管理行為日趨復雜,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認識到“外腦”的重要性,并開始聘請管理咨詢公司。但是,應該看到,我國企業在聘請管理咨詢公司時,對管理咨詢并沒有十分清晰的認識,對管理咨詢的角色缺乏理性的把握。在此,筆者結合多年的管理咨詢實踐,就管理咨詢的角色進行探討,幫助企業認識管理咨詢、了解管理咨詢、運用管理咨詢。
什么是管理咨詢?
管理咨詢是具有豐富的管理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人員從事的一項智力服務,即咨詢顧問根據企業的經營管理狀況,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幫助客戶找出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做出中肯的評價,提出切實可行的改善方案并指導實施的智力服務過程。
管理咨詢是一種顧問服務,咨詢公司和咨詢人員并不去操縱企業,也不是代替企業管理者作出決策,而是以正確的方法、在適當的時間,向合適的人提出合理的建議。它也是一種獨立服務,包括技術獨立、立場獨立、財務獨立、行政獨立和感情獨立。
管理咨詢的價值如何體現
一是促進客戶思考
對于絕大多數企業而言,請咨詢公司都是一次奢侈的消費。因此,一般而言,愿意并能夠與咨詢公司合作的企業都是相對發展較好、具備一定管理水平的公司。但是,由于客戶的精力受企業日常事務的局限,總是忙于眼前比較緊迫的事情,而往往會忽略對重要事情的思考。咨詢顧問的作用之一就是要促使客戶跳出事外,系統地思考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從而使企業能夠長久、穩定地做正確的事情。
從短期來看,咨詢項目的運作方式能促進客戶思考。在咨詢過程中,顧問與客戶相關人員組成團隊,雙方密切合作,充分溝通,就某一問題進行反復研討、集中解決,在行為方式上約束客戶必須在一定時間段內集中精力進行思考,引導客戶以正確的思維方式進行深入思考。
從長期來看,隨著項目的推進,客戶經過一段時間與咨詢顧問的“朝夕相處”,系統思考的習慣將逐漸影響到客戶,并最終上升為客戶自身的思維習慣,這正是管理咨詢的關鍵價值所在。
二是傳遞管理思想
很多咨詢公司都強調能向客戶提供什么樣的解決方案,這似乎也是咨詢公司的使命。但實際上,提供滿意的解決方案是咨詢過程中最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實,世界上從來就不欠缺“解決方案”,任何問題都能找到某種解決的辦法(“無解”也算一種);欠缺的往往是對問題的清晰界定,即明確“解決”什么問題,理解問題本身的處境以及解決問題的意義。如果很好的回答這些問題,運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和工具,就是很好的“解決方案”。
咨詢應該是幫助企業解決問題,而不是代替企業去解決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講,咨詢無疑是傳“道”的,即通過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導入,讓客戶明白什么是適合自己的管理,然后讓企業自己去解決問題,也就是“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
三是獨立客觀分析
客戶既指代公司,也指代特定部門和個人——董事會、某部門、員工……他們各自所擁有的利益相對于企業整體而言是局部的,但缺一卻也無法代表整體;而組織本身就是各種利益的對立統一體。不同的個體對問題的理解難免本位或偏頗,這時客觀的立場至關重要。
同時,問題一定是企業的問題,但問題的提出者和解決者往往是企業中的部門或個人。但這些部門或個人往往局限于職能、在公司中的角色等,沒有機會、沒有時間、沒有資源獲得整體性的信息。而這種有效信息的缺失也妨礙了客戶做正確的事情。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咨詢公司作為第三方協助客戶解決問題,這種合作模式本身所特有的角色定位也將賦予咨詢公司更多的價值。咨詢公司是“外來的和尚”,游離于事外,在企業中沒有利益訴求,可以用客觀獨立的心態來審視企業的問題,反而更容易以“客戶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因為客戶利益的最大化應是企業內不同利益體的妥協與調和。在項目過程中,咨詢顧問在一定的系統框架中,擁有必要的工具方法和身份來獲取信息,這也保證了客觀、全局的立場。
管理咨詢的四個認識誤區
從管理咨詢的實踐來看,企業對管理咨詢的認識存在四大誤區:
誤區一:管理咨詢應該包辦一切
在企業實施管理咨詢的過程中,企業往往會要求咨詢公司做一些合同以外的事情,甚至要求咨詢公司做一些日常的瑣碎事情,不僅分散了咨詢公司解決關鍵問題的精力,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管理咨詢的獨立性,進而影響了管理咨詢的效果。
究其原因,主要是企業的契約意識和合作意識比較薄弱。一方面,個別企業抱著一種“我出錢,你出力”的心態,把企業與咨詢公司之間的關系看成一種簡單的買賣關系,認為咨詢顧問是企業的打工者,“我讓你做什么,你就必須做什么”。另一方面,企業對咨詢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刻,對咨詢的定位和如何正確運用管理咨詢缺乏經驗。
誤區二:管理咨詢能夠包治百病
前些年,“點子”、“策劃大師”之所以能風行一時,主要是由于企業迷信“一個點子可以救活企業”的神話,許多企業在聘請管理咨詢公司時,幻想可以一勞永逸,一次性解決企業的所有問題。
企業出現管理問題以后,企業管理者急于扭轉不利局面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往往是這種急迫的心情和對管理咨詢盲目崇拜的賭博心態,使得企業認為管理咨詢公司的方案永遠都是對的,甚至不加思考地照單全收,不加研究地強行實施,結果卻適得其反。
誤區三:管理咨詢必須立刻見效
在實踐中,很多企業對管理咨詢效果的評價缺乏理性認識,他們往往希望管理咨詢公司進來以后能夠立刻解決公司的問題,甚至有的企業希望通過管理咨詢可以立刻實現業務的增長和利潤的增長。
實際上,企業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每一個管理問題都與其他問題密切聯系,緊密相關。企業的管理提升和戰略轉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管理咨詢同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咨詢效果的體現往往具有一定的滯后性。
誤區四:提交方案就是咨詢結束
很多企業認為聘請管理咨詢公司就是為了購買咨詢公司的文本方案,只要咨詢公司把咨詢方案提交給企業了,就認為咨詢公司的任務完成了,就不需要管理咨詢公司了。這往往會造成企業在推行管理咨詢方案時,由于對咨詢方案的理解程度不夠,對咨詢方案實施的條件把握不夠充分,而使得咨詢方案難以推行,甚至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誠然,管理咨詢的成果首先表現為書面形式的咨詢方案,但提交書面咨詢方案只是咨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而不是終點。管理咨詢的成果需要進一步表現為咨詢人員在書面形式基礎上所進行的輔助實施、內部培訓等具體工作及其整個過程。
正確認識管理咨詢的三個不等式
咨詢≠策劃
直到現在,仍有不少企業把管理咨詢和流星般墜落的“點子公司”聯系在一起,認為咨詢就是策劃。實際上,咨詢與策劃有著本質的不同。首先,咨詢是專家的集體行為,而策劃更多的是個人行為。其次,咨詢以專業性、科學性為依托,而策劃以靈感和創意見長。咨詢更多的是幫助企業進行持久的強身健體,而策劃更多是通過一鳴驚人的方法打動客戶并從中獲利。最后,咨詢具有穩定性和長期性,而策劃則往往是一次性、一時性的活動。
咨詢師≠管理大師
咨詢師不是管理大師,咨詢師不可能對所有的管理問題都十分精通,不可能窮盡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咨詢師的職責是從專業的角度出發為企業管理提出系統性和方向性的建議,而具體的決策和管理主體還是企業本身。咨詢師不是魔術師,不是企業要什么,咨詢師就可以變出什么,也不是企業要什么,咨詢師就一定要給什么。咨詢師應該學會拒絕,應該用理性的思維方法來引導客戶,讓客戶自己判斷企業究竟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而不是一味地遷就客戶。事實上,什么都做的結果往往是什么都做不好。
咨詢方案≠行動能力
對企業來說,好的咨詢方案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因為,無論多么好的咨詢方案,其本身還遠不是管理咨詢的全部。如果沒有與咨詢方案相當的操作實力,也就是行動能力,再好的咨詢方案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永遠只能是理論上的價值,而不能變成企業現實的生產力,甚至比沒有方案更糟糕。尤其對于絕大部分中國企業來說,一個咨詢項目能否產生預期的效果,與企業現有的管理基礎和執行咨詢方案的能力密切相關,而這兩個方面又恰恰是中國企業的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