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聯合早報》6月11日報道,“這是個夕陽產業,”廣東珠海一個制衣廠老板對我說。正如當地許多同行一樣,他正準備關門大吉。在廉價勞動力的吸引下,投資者在20年前涌入珠海。而今襯衫、玩具、塑料花、掛鉤以及彈簧這類產品的輝煌已成過去。現在,在廣東生產這些東西的成本,已經高于孟加拉國和越南等國家了。
隨著勞動成本持續攀升,中國會否喪失其令人羨慕的世界工廠地位呢?
服裝制造業是中國在依賴低廉勞工的市場逐漸喪失競爭力的主要例子。美國一家咨詢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勞動力成本已經高于亞洲其他7個國家。中國沿海地區的平均勞動成本是每小時1.08美元(1美元約合6.8元人民幣———本報注),內陸省份則為0.55—0.80美元。排名第7的印度是每小時0.51美元,勞動力成本最低的是孟加拉國,價格僅為上海和蘇州的五分之一。
除了中國國內的勞動力困境外,過去兩年的金融危機也嚴重打擊了國外需求。中國2009年的出口總額較2008年下跌了16%,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的沖擊尤其嚴重。2008年,紡織行業10年以來首次出現盈利下降的情況。2009年3月,電子和資訊科技產品出口同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近25%。
中國的出口雖然在2010年開始復蘇,但金融危機的影響依然明顯感覺得到。即便2010年1月的出口總值已經恢復到2008年同期的水平,許多工廠卻已經不復存在了。
對中國制造商來說,成本上升的長期趨勢加上短期的出口暴跌,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但這種不利狀況反而推動了長期被拖延的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企業轉型。
中國沿海經濟帶的地方政府正在描繪新的藍圖,力圖將企業推向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鏈環節。以江蘇省一個被稱為“絲綢之都”的中國紡織業中心為例,該市四分之三的GDP來自紡織業,當出口額在去年下降近15%時,對當地政策制定者來說是一聲必須求變的警鐘。
因此,江蘇官員已經不再滿足于成衣加工。通過一系列行政指導和金融激勵政策,市政府計劃在3年內將服裝占紡織品總產量的比例減少25%,同時增加化學纖維的工業應用以獲得比服裝生產更高的回報。據當地官員說,該市的工廠已經具備了大規模生產最先由日本開發的超細纖維的能力。
事實上,全球衰退可能為企業提升提供了良機。訂單下滑壓垮了那些利潤微薄的低端制造商。在2008年末,有一半的中國玩具廠破產。這在短期內雖然讓人擔憂,但對那些在危機中幸存下來的企業來說,小制造商的消亡堪稱一個利好消息。大型企業有更多實力將資源投入到產品研發,這也是中國實現攀爬價值鏈的關鍵。
在未來幾十年,中國將無法再維持從前那種創造了出口奇跡的成本優勢。但這不意味著中國制造業的輝煌已經一去不返了。相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中國政府政權穩固而且歡迎外國投資。在國內許多地方都已經形成了產業集群,集群內的商業聯系可以有效抵消上升的成本。中國國內的消費正不斷擴大。此外,隨著低端、低成本勞動職位向著高端、高成本職位轉化,中國不但會向生產更具價值的產品邁進,也會進入類似設計這樣的服務性行業。
當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最終實現轉型的時候,我們將會看到規模更大、向產品創新和設計方面投資更多、而且更能向商業和貿易政策施加影響的企業。因此“中國制造”還沒有失去其國際優勢,而是僅僅向著某種全新和可能更令人生畏的形態轉化。(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洪源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