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
再無敵的“鐵娘子”,也終究難脫女人的一面。作為格力電器(000651.SZ)副董事長、總裁,董明珠盡管一再被稱“霸道”,她的女性柔情最顯著的標志就是她最常用作配飾的絲巾。而在業(yè)務上,董明珠的“霸氣外露”卻不加絲毫掩飾。2011年,格力電器營業(yè)收入、凈利潤分別約為835.95億元、52.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7.48%和22.67%。董明珠隨即吹響了格力電器2012年營業(yè)額過1000億元、“十二五”末營收達2000億元的“沖鋒號”。
1000億元和2000億元是個什么概念?中國家電史上,海爾集團曾最早于2004年即突破千億銷售大關,但隨后長期踟躕不前,2011年集團銷售額不過1509億元。美的集團2010年營收亦突破1000億元,美的集團董事局主席何享健彼時稱,將“再造一個美的”,2015年實現銷售額2000億元;但2011年底,美的集團大幅裁員。
況且,海爾和美的都是多品類、多產業(yè)集團,而格力電器僅憑空調一個“單項”就提出如許目標,董明珠底氣何在?
堅持走專業(yè)化道路
商用空調必須要找到真正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還是一句話——消費者說行才是真的行。
《中國經營報》:國內的家電企業(yè),目前看來,規(guī)模做到1000億元基本都會出現增長乏力的問題。格力提出2012年營收過千億,是基于怎樣的規(guī)劃?未來的2000億元,單是空調能否支撐?
董明珠:我現在肯定地告訴你,格力做到1000億元絕對不會出問題。為什么?道理很簡單,我們只做一個產品——就是空調,堅持走專業(yè)化,所以為我們超過1000億元后依然能夠穩(wěn)定發(fā)展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其次,未來3年到2015年,“十二五”規(guī)劃末期實現年產銷2000億元,這個數字對我來講,現在說得早了一點,但也是必須要做的。我最大的愿望是“十二五”末,利潤實現100億元,稅收100億元,如果兩個100億元都能實現的話,我認為年營收2000億元沒有問題。
《中國經營報》:相比于家用空調,格力在商用空調上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格力對此有何規(guī)劃?
董明珠:商用空調,我們一直想進入,但最難突破的是離心機技術,約克、開立這類企業(yè)是不會賣技術的,我們想要進入這個領域,唯一的辦法就是自主研發(fā)。2005年,我們第一臺自主研發(fā)的商用離心機面世,賣給了黃山一個五星級的國際大酒店,我們視同自己的寶貝一樣,每年跟蹤,在這個過程中看我們的產品有什么樣的變化。從目前來講,我們感覺運轉到現在有7年的時間了,非常好。但這并不標志著我們在這個行業(yè)走在了領先的地位,只能說別人有了,我們也能做了,僅僅是一個小小的突破。
我想既然是在專業(yè)化上,商用空調必須要找到真正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還是一句話——消費者說行才是真的行。消費者怎么才會說格力的中央空調行?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如何提高效率。
現在,格力中央空調給消費者帶來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成本的降低。如果在同等條件下的話,別人消耗1000萬元,格力只需要600萬元;一個五星級酒店一年365天24小時都要開空調,有的酒店每年用三四千萬元的電費還不一定夠,一些大設備需要冷氣的年耗資都上億元。如果我的節(jié)能產品為客戶一年減少了幾千萬元電費,甚至是上億元的消費成本的話,肯定受歡迎。我覺得格力中央空調的市場不斷擴大,就在于要有新的技術突破,不能追隨于別人的后面。
《中國經營報》:就目前的市場份額來說,格力市場占有率已達百分之三十七八,未來如果寄希望于通過向市場搶份額,空間似乎比較有限,商用空調的市場規(guī)模又比家用小得多。那么,未來2000億元中的1000億元,到底從何而來?
董明珠:我先不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先與你分析一個現狀,企業(yè)的發(fā)展并不是我自己說了算的,我認為是消費者說了算,我曾經講過消費者是裁判,你的球踢得好不好要有裁判,我企業(yè)做得好不好,消費者才是裁判。
2006年,我們和行業(yè)第二名的差距是13億元,現在和第二名的差距超過250億元,我覺得勝負取決于消費者,消費者怎么判斷企業(yè)是優(yōu)秀的?就是企業(yè)要提供好的產品,這是我個人想講的第一個理解。
第二,2000億元也好,3000億元也好,空間在哪里,在于企業(yè)自己去尋找,我依然堅持格力2000億元實現的時候,仍是專業(yè)化的企業(yè)。大家都覺得天花板到了,我覺得天花板之所以到了是因為這個企業(yè)沒有核心技術,行業(yè)是不可能倒閉的,只有企業(yè)倒閉。
我也不是要競爭過別人,把別人打垮了,我從來不是靠打垮別人,我要打垮的是自己的過去,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自己。格力作為一個專業(yè)化的企業(yè),30%的市場份額也好,40%也好,這個比例是家用空調,商用空調差距還很大,市場有三五百億元的增長是可能的。
至于怎么做到三五百億元的增長,還是用戶說了算,我們只需要做到技術上有突破。格力今年新開發(fā)出來的高效變頻離心機是世界首創(chuàng)。有了消費者,有了市場,企業(yè)的增長目標也就能夠實現。我現在可以告訴你,我們離心機的訂單,已經供不應求,訂單起碼已經排至明年1月,這就是市場,這也是我們增長的信心。
董明珠簡歷
2006年至今
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
2001~2006年
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1997~2001年
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1996~1997年
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銷售公司經理
1994~1995年
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經營部部長
1990年
進入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當時叫海利)
《中國經營報》:幾乎與評價你“強勢”的聲音一樣多,業(yè)內同樣很多人認為你在公司內部沒必要那么錙銖必較。
董明珠:這個話別人跟我說過,董總管那么多事,應該管大事,不應該管小事。什么叫大事?我們就是注重小事才能做成一件大事,才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如果小事不做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是對消費者最大的不尊重。要尊重消費者,因為產品購買是市場行為,空調本身也是競爭行業(yè),我們做的產品使消費者滿意就是很大的事,不是小事。
作為一個老總,我的職務越高的時候,我的權力越小;我沒有權力了,我的權力都分攤在副總的手上,我只有監(jiān)督權,我必須從細節(jié)上要求他們做好,我們的利益最大化是來自于消費者的尊重,而不是總考慮所謂大的方向。
我們作為制造業(yè)企業(yè)把工作做細,在產品上,技術領域里面,要做出領先于國際的技術,技術改變了別人的生活,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生活,這就是我們的價值所在。我認為這是很大的事情,不是小事。
《中國經營報》:這與你給外界的“強勢”形象似乎很不相符。公司內部是怎樣的決策流程?
董明珠:我們一般每年都要有一次總裁辦公會,做出一些決策。我覺得作為一個總裁,如果不能拿主導意見的話,是不應該坐在這個崗位上。不是說不聽別人的,或者是聽別人的意見決定他的對和錯,而是總裁作出的決策是否正確尤為重要,底下有一些人在細節(jié)上有一些沒有看到的東西,我相信大的方向上能夠把握得很好。
員工更多的是在現有的崗位上進行創(chuàng)新的工作,做任何事情不是一個人拿出來的,一定要通過集體討論;我相信我在提出一個想法時,一定會跟大家解釋我的理由是什么,讓大家都能夠知道你的想法。
《中國經營報》:在尋找第二個董明珠的過程中,這樣的決策流程和管理制度,是否有利于公司未來接班人的培養(yǎng)?
董明珠:我當老總的那天就開始考慮接班人的問題,不是說今天講接班,明天就可以接了,這是需要時間磨礪的。對于接班人的品質,第一是忠誠,第二要有奉獻的精神,第三要忘我,如果沒有忘我就不能做很好的領導人,領導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我從2001年開始找,但只是找不行,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要具備如上所講的品質,并滲透到靈魂里面去。格力的高級領導達到一定層面之后,除了工作上發(fā)揮聰明才智外,其他的會發(fā)生很大變化;而我現在恰恰希望有一個人,除了智商外,能保持本色,不要有任何利益訴求的變化。
沒錯,我推舉的可能是第二個董明珠;如果不是,我可能不會放手。企業(yè)的領導是什么樣,企業(yè)的文化就是什么樣;如果領導人沒有思想,企業(yè)的靈魂在哪里?我覺得一個企業(yè)的文化就是每天工作風格的一種沉淀,格力電器的文化是堅持誠信經營,這是我們最基本的企業(yè)文化。
12年來,我現在的副手都可以說是格力未來的接班人,但他們都還有不足,還沒有通盤管理企業(yè)的機會,但這些都可以解決。作為格力未來的“領頭羊”,他(或她)一定要高瞻遠矚,有那種胸懷,愿意為企業(yè)獻出自己一生,很多時候甚至就是自己做出犧牲。企業(yè)要發(fā)展,總是要有一小部分人的犧牲,成就大部分人的幸福。你說喬布斯50多歲走了,很可惜,但其忘我的境界對蘋果特別重要,如果有人真能如他一般為公司犧牲,蘋果就沒人能打垮。這是個境界問題。
《中國經營報》:董總還會在格力做多少年?
董明珠:做到退休為止。這輩子只賣格力空調,只能干這一件事了。如果接班人選好了現在就可以退休,如果能有一個人替代了,為什么不讓年輕人上呢。作為領導,要有這樣的心胸。
本版文章均由本報記者王永強采寫
職務越高,權力越小
我只有監(jiān)督權,我必須從細節(jié)上要求他們做好,我們的利益最大化是來自于消費者的尊重,而不是總考慮所謂大的方向。
國際化是服務于別人
不僅是本國的消費者喜歡,全世界的消費者都會尊重這個品牌,這樣才是真正的國際化。
《中國經營報》:企業(yè)要做大規(guī)模,國際化也是必由之路,目前格力在巴西有一個廠,美國也開了分公司,海外整體營收約占17%,未來海外營收的比例會是多少?
董明珠:國家與國家之間,可能有政治的需求。但對中國企業(yè)來講,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后,經濟已經是國際一體化,我做規(guī)劃,從來沒有區(qū)分過國內市場、國外市場,我認為是一體化的市場。因此,我很難告訴你說國內銷售多大,國外未來多大,我把這看做整盤的格局。我認為只要那個地方市場需要格力,就是我要發(fā)展的地方,我不會分割開來。我們首先要保持在中國市場上的領先地位,然后希望格力的產品在世界上其他國家也處于領先地位。
一個國際化的品牌,并不是說在全世界做得最大,或者我們到哪里建了一個工廠就是國際化了,我理解國際化從過去是量的變化,現在我認為作為一個好的國際化品牌,不僅是本國的消費者喜歡,全世界的消費者都會尊重這個品牌,這樣才是真正的國際化。
《中國經營報》:基于上述理念,格力的國際化目標如何推進?
董明珠:格力的國際化,我堅持認為不是簡單的數字,不是賺了多少錢,或者銷售額有多少。我覺得更有價值的是自己品牌的走出去。德國的技術專家漢斯曾跟我講,他們在非洲時,一提到中國制造,那里的人都說中國制造不行,但是格力空調很好。一個品牌走出去,其實特別需要有一個好的技術支撐,只有技術才能改變品牌形象。過去,中國制造大部分都依賴貼牌,或者有一點自己品牌的出口。嚴格說沒有技術含量的東西比較多。
前幾個月,我們在美國建立了分公司,我們一直堅持的國際化是“有市場再有工廠”;其二,我們始終堅持走品質和技術路線,而不是走一個簡單的價格路線。通過之前10年的努力,格力在巴西、巴基斯坦、越南這些地方,有了市場,有了消費群體,有了生產基地,格力在他們的心目中是好品牌。
我們這次到美國也是一樣。通過這幾年的貼牌,美國經銷商的感受是最深的,他們感覺格力貼牌產品的售后服務很少,減少了很多的麻煩。通過這種了解逐步認可了格力品牌,希望格力這個品牌可以進入美國市場。
《中國經營報》:剛剛提到貼牌的概念,格力是否會放棄OEM,或者未來三五年內,格力的OEM會到達什么規(guī)模?
董明珠:我們這個企業(yè)的文化很特別,堅持了走專業(yè)化的道路,堅持了走自有品牌的道路,堅持了走自主創(chuàng)新的道路,這“三個堅持”堅定了我們的戰(zhàn)略方向。
但格力走國際化,貼牌是需要的。比如,大金在日本的市場,中國的產品想進入很難,日本畢竟是家電王國。但同時,格力既然為大金生產,我的技術標準,不要說同等,只有超過它們才能為其服務,這種貼牌是有價值的,不是簡單的盈利,而是在推廣一個品牌。在日本,都知道大金就是格力生產的,格力品牌已經在貼牌生產中進行了價值交換,對我們來說很劃算;在巴西,格力商標已經深受消費者喜歡,我們基本走自主品牌;一些其他國家需要進一步了解認識格力,我們就采取各種不同的方式。貼牌和走自己的品牌可以同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