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有一項“培訓與開發管理”的模塊,于是人力資源部便成為企業培訓管理中的主導部門。在很多優秀的企業中,“培訓與開發管理”被納入戰略層次。當然,這跟企業所處于的地位有很大的關系。今天,我們先梳理一下哪些常見的“痛點”。
一、認知
在企業培訓管理實踐中有兩個詞我們一定要識別清楚,即:培訓與培養!
培訓是當前的事情
亦可理解為:短期內達成共識并能有效的實踐后獲得基本的結果;
培養是未來的事情
亦可理解為:中長期內達成共識并能共同綜合塑造后獲得預期的狀態。
如果,上述得到認可,那我們可以確定下面的事項:
1. 培訓是以“事”為中心,走瓣是規范化、標準化的路線,強調具體環節和效率的結果;
2. 培養是以“設計”為中心,走的是差異化的路線,強調綜合性和發展的交集成果。
二、培訓
企業中培訓的內容和環節有很多,但經常錯位。
1. 有培無訓
這類情況大多常見于人力資源部。我不是給HR們抹黑,而是從事實角度說話。
還是舉例:
新人入職,人力資源部都會做入職培訓吧?培訓完后,參與培訓的員工會簽字。然后散場......
新出制度,人力資源部都會做培訓吧?培訓完后,參與培訓的員工會簽字,然后散場......
看起來沒有什么不對。可就是不能落地或是達成需求的結果!
因為沒有“訓練”!
員工得到了“培”卻沒有地方或途徑進行“訓”,能有什么好的結果?
什么才是“訓”呢?
A. 告之培訓后,自我學習的要求與建議計劃;
B. 告之培訓后,階段過程可能產生的回訪與交流;
C. 告之培訓后,疑問的咨詢或解答的途徑和流程。
2. 有培有訓無考核或錯考核
這類情況在企業內部基本上隨處可見。為了公平,我仍舉例:
某一線工作組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所有上崗的人員均有嚴格的“培”,并指定了師傅負責“訓”的全部過程。一個周期后,獨立正式上崗。出現品質問題,要獨立承擔。
看起來也沒有什么不對!出現問題了就等于有考核了啊。
我們必須有一個正確的理念:對結果負責!
在這個環節過程里,誰對結果負責?
A. 培的人要對結果負責;
B. 訓的人要對結果負責;
C. 做的人要對結果負責。
這個層次我們弄明白了,是不是發現,有培有訓后,考核出問題了?
做為“培”的人,你“培”的內容及方式對了沒有?你安排“訓”的人在過程中符合“培”的要求嘛?
做為“訓”的人,你“訓”的內容及方式符合“培”的要求嘛?你如何保證“訓”的過程質量的?
做為“做”的人,你“做”前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培訓”的知識,你是否按要求“做”的呢?
三、培養
這幾年,企業最多的“痛”都是來源于培養!為了推進企業的組織發展,人力資源部做盡了各項調查、分析和建議,經營層及雇主也愿意花大價錢對內部人員進行培養。于是:各種拓展、各類課程等涌入日常之中。內部人員亦是無處訴苦,還得高喊“學習”!老板鈔票嗖嗖出,未見效果顯!
可真沒幾個人敢或者是能告訴經營層及雇主:培養是走差異化路線的!
“公司每年在培養你們方面,花了大把的錢,你們也學習了那么多知識,最后卻是這樣的結果?”這類的話經常會聽到!
請相信:培養是以“設計”為中心,走的是差異化的路線,強調綜合性和發展的交集成果。
不同的文化、經歷、職務及思維等的企業成員,培養的方式、內容、周期均是不同的!任何一家企業,尚未對成員進行“人才歸類”的識別,就直接進行培養投資,是件大風險、低成效的事兒!
培養人至少有四個環節需要建立:
★ 識別屬性
★ 保持共識
★ 持續引導
★ 平臺供給
你要培養的人,優點與缺點、顯性與潛質、思維與素養、技術與技能、職業與家庭等要素你都必須掌握,有效和正確地建立歸類,才實現培養的價值。
請記住:不是誰和誰說一句話、一個故事、一些道理、具體要求就能達成彼此共識的。這是一個不斷溝通的過程!
想象你家的孩子,從出生到獨立社會的過程......
如果不能給予足夠的土壤,請慎思對他的培養!
明睿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一間立足制造業、致力于企業內部管理提升、打造企業管理系統化、流程化、精細化、標準化,立志成為中國企業首選的可信賴的管理咨詢公司。